机器人怎样才能变成"小白鼠"?

作者:小R 发表时间:2019-10-11 08:32:00 转载自:科学网

把一只老鼠送进迷宫可以让人们了解它的脑瓜是如何学习的。那么,有没有可能随意改变老鼠大脑的大小和结构,用来研究是什么让不同的行为成为可能?



20191011512377700.jpg

装有人工智能的漫游车可以为心理学家提供一种新的、高度可塑的大脑模型。

图片来源:WILLIAM HAHN

这正是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和计算学家Elan Barenholtz、William Hahn所提议的。他们在配备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上进行经典的心理学实验。其小型机器人漫游车可以通过摄像机移动和感知环境。它们由运行神经网络的计算机引导——这些模型与人类大脑有一些相似之处。


Barenholtz在近日举行的美国心理学协会技术心理与社会会议上提出了“机器人心理学”的方法,并介绍了如何使用这种不寻常的新测试对象。两人把神经网络装进机器人,而非仅在计算机上研究它们。对此,Barenholtz说,尽管有许多研究小组试图建立模型模拟大脑的某些功能,但并不涉及让机器人走来走去、识别东西、执行复杂指令的认知功能。


“我们想用有机体本身引导自己的行为并获得回报。”Hahn说,“一种方法是尝试建立最简单的模型。你在代理模型中放入的最低复杂度是多少,才能让它像一只松鼠或猫那样行动?”Barenholtz介绍,两人的漫游者小汽车已经在“斯金纳箱”中获得了初步结果。在B.F.斯金纳的经典动物学习实验中,一只鸽子在笼子里走动,可能会走到某个特定地方,而那个地方可能是带电的。它受到电击,会很快学会不再去那里。或者,鸽子啄到一个小按钮后会得到食物奖励。


“我们把(小汽车)放在一个箱子里,箱子四面都有颜色。当它朝向正确方向时我们会奖励它。我们要问的是,能否让这类机器人做出基于强化的行为。”Barenholtz说,“我们从来不会告诉它‘这是正确的事情’。相反,我们只是让它去探索。”目前,机器人得到的“奖赏”是获知自己是正确的。


Barenholtz表示,这也是研究团队想要优化的一个方面。“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学问题:奖励的本质是什么。我们的头脑里没有分数。我们有内啡肽和血清素,还有称之为奖励的东西。”他说。

在实验中,机器人学会了面向正确的墙壁。对此,研究者表示,这表明它们有能力在现实世界中解决这类问题。另一方面,反复试验表明,即使执行如此简单的任务,对机器人来说也并不容易。有人说,“这不可能是大脑,大脑太复杂了。”


对此,Barenholtz的回答是,让我们看看它能走多远。“让机器人实验取代某些动物研究,这是我们的一个动力。想象100年后,我们还会在迷宫里用实验老鼠吗?可能不会。”他说。


为你推荐

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-第三阶段:新兴应用与实践

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——第五阶段:人工智能与融合

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圆满落幕:感谢2018,相约2019

成熟期的无人机摄影测量,还面临哪些未解决痛点?

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18日至21日举办

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(2019)